【新書關註】
  素以文筆挑釁著稱的英國專欄作家A.A.吉爾(A.A.Gill)越過大西洋,成為最新出爐的美國特色的記錄者。出生於蘇格蘭、大多數時間定居在倫敦的吉爾是訪問美國的常客。在多次美國之行中,他逐漸對大洋彼岸那個有近親關係的家園心生傾慕,為其種種離經叛道之處申辯。在新書《致愛美利堅》(To America With Love)里,吉爾贊頌了美國與生俱來的寬廣胸懷,沒有自負和迂腐的傳統,人口的多樣性令人眼花,創新精神令人稱奇,這一切反映在槍支、摩天大廈、電影、私釀酒等美國標誌性的事物上。書中引人入勝地描述了林肯遭暗殺、“猴子審判”(Scopes Monkey Trial)等歷史事件,牽涉的耳熟能詳的人物,在吉爾博學而平易近人的筆觸下,形象豐滿,躍然紙面,凸顯的深邃、放肆的幽默、扼腕的傷感,風格多變不一。整本集子結合回憶和對美國曆史及制度的觀察研究,在敘述對象面前,作者未表現出屈尊俯就的優越,也未只滿足於津津樂道的軼事奇聞;在美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中,在其熱衷演講和辯論的愛好中,在其拒絕尊奉過去而尊奉未來希望的實踐中,在其瘋狂的多元性和衝突及野心中,吉爾發現了某些崇高升華的東西。這本書是一封熱情洋溢、充滿文學色彩的情書,寫給一個在世界史上依舊獨一無二的地方。
  喬治·奧威爾是二十世紀英國最勇猛的反極權主義文學戰將,其二十卷本作品全集的編者之一彼得·大衛森(Peter Davison)擷選了他部分富有代表性的書信,編纂成《喬治·奧威爾:信中的一生》(George Orwell:A Life in Letters)。書中收錄的信件,僅有極少幾封可追溯到童年時的埃里克·布萊爾(奧威爾的本名),而他在緬甸當帝國警察期間——亦是他形成反殖民主義和社會主義觀點的時期——寫的信,一封也沒有。這本書信集真正始於1934年,三十一歲的他以筆名“喬治·奧威爾”出版了《巴黎倫敦落魄記》後不久。其中大部分信是奧威爾本人寫的,但有些歷史記錄的空白由其他人的信件填補。第一任妻子艾琳·奧莎絲尼特(Eileen O'Shaughnessy)的信尤為珍貴;這些信比出自作家本人之手的更加生動,揭示更多私生活細節,讓讀者得以近距離窺視夫婦二人的居家生活和時而令人憂慮的關係。總體而言,除了提到繼子時的飽含深情和1946年寫給倫敦鄰居安妮·波帕姆(Anne Popham)的幾封情緒激動的信之外,奧威爾的信呈現一種乾脆利落、公事公辦的風貌 。對於《動物農場》和《1984》的創作,信中只有隻言片語,重要的非虛構作品《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也僅一筆帶過,但另一方面,這些書信明確傳達出奧威爾堅定不移、堅守原則的政治立場,特別是他對朋輩左派人士持雙重標準的強烈厭憎。
  約翰·肯尼迪是美國曆史上的萬人迷總統,著作豐厚的大眾歷史學家瑟斯頓·克拉克(Thurston Clarke)在新書《肯尼迪的最後百日:一個男人的蛻變和一位偉大總統的誕生》(JFK's Last Hundred Day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an and the Emergence of a Great President)里提出,這位政績普遍受學者低估的魅力總統,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里展現了身為傑出政治家的風采。書一開始寫到1963年8月7日,傑奎琳誕下一個早產兒,嬰兒的夭折拉近了這對夫婦的關係。作者花了很多筆墨關註肯尼迪的私生活,並沒有避言他眾所周知的性欲求和多病纏身的健康問題。在政治方面,這一時期里通過了第一個禁止核試驗條約,可惜肯尼迪向國會提出的內容激進的民權議案和降低美國自二戰以來的高稅率的減稅議案,由於時機等問題而受阻。克拉克用事例說明,常感苦悶不得志的三年在位生涯,給了肯尼迪寶貴的經驗教訓。誰都說不准,假如他沒有遇害會發生什麼,但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具有強大感染力的人物。克拉克為他描繪了一幅極其討喜的畫像,雖然或許這幅畫像不能說服所有人,但詳實細緻的敘述,足讓人手不釋卷。
  編譯:LILY  (原標題:一封英國人致美國的情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k53nkdt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