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坐在忻府區民營養老院寬敞的大院里,工作人員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兩個月前剛剛送走的76歲的張富蘭老人:“張富蘭算是來到養老院最早的老人了。她12歲登臺演戲,後轉行到糖酒公司。老人的人生際遇十分凄涼,年輕時離異,年老時婚變,退休後患上了腎病綜合徵。因為家中無人,她只好來到養老院。入住養老院的第二天,娟利就帶上她到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此後半年裡,每隔15天進行一次複查,每次複查都由娟利親自陪同,背著老人樓上樓下做化驗、拍片子。在她悉心照顧3年之後,張富蘭老人的病情奇跡般地得到了控制。張富蘭老人雖然缺少家庭的溫暖,但她在這裡遇到了孝子賢孫。”
  工作人員提到的娟利,便是養老院院長張娟利。
  像張富蘭這樣得到張娟利照顧的老人不在少數,11年來,共有1803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這個充滿溫馨的特殊大家庭 “全托”養老,其中已有286位老人在親情般地呵護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由張娟利親手入殮安葬的就有165位。如今入住的184位老人,平均年齡77歲,生活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就占到95%以上。
  剛滿50歲的張娟利的父母都是莊戶人。從她記事起,父親和母親長年累月侍奉著癱瘓在炕的曾祖母與祖母。受父母的熏陶,她從小就讀懂了“孝道”二字。張娟利是忻州女子柔道隊第一批運動隊員,正當風華正茂之時,由於身體原因,不得已結束運動生涯。退役後,她成為一名民政助理員。1998年春節前夕的一件事,讓她萌生創辦養老院的念頭。當時,她到五保戶梁三虎家慰問,剛進門就覺得屋內寒氣逼人,伸手一摸,老人早已斷氣,她的心被揉碎了。2003年3月,張娟利主動請纓,在遠離鬧市區的西門坡辦起了 “忻府區新建路辦事處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消息傳出,市區和城周十里八鄉行動不便、需要專人服侍的老年人被兒女們送來,也有陷入困境的老人主動登門求助……
  看到有如此多的人有此需求,一股強烈的創業激情在張娟利的心裡悄然涌動。2006年6月,一個投資700萬元新建養老院的宏偉計劃順勢催生。地皮有了,規劃批了,錢從何來?700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知情人都在替她捏著一把汗。然而,胸有成竹的張娟利早已做好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思想準備,她耐心說服丈夫和公婆,毅然賣掉了僅有的兩處房產,又東挪西借湊足了錢。之後,舉家從城區搬進了養老院。她則帶著一條狼狗住到了臨時搭建的工棚里。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一座總建築面積5648平方米、擁有230個床位的標準化養老院拔地而起。
  十多年來,張娟利敬老孝親的事跡迅速傳遍城鄉大街小巷,在這種大愛力量的感召和感染下,眾多好心人伸出援手,自發加入到愛心接力的行列中。32歲的馬彩霞從南白水泥廠下崗後,赴杭州陸琴培訓中心拜師學習修腳手藝,學成歸來在忻州城區開辦了“小護士修腳店”,生意經營得紅紅火火,卻自願兼做了養老院的義務修腳師,2003年以來,平均每兩個月登門服務一回,每回要住兩三天;武曉芳畢業於忻州衛校,應聘養老院當了一名醫務工作者,為照顧老人們方便,她帶著7歲的女兒住到了養老院……
  本報記者 範珉菲本報通訊員 周貴珠宮殿煜
  (原標題:張娟利守候在“日落”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k53nkdt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